常德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二维码
28
常德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市财政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征管、培植财源、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不断规范财政收入征管,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做大财政蛋糕。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09600万元,比2005年的355026万元增加654574万元,增长284.37%,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00205万元。五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3293602万元,其中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339463万元。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确保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支出结构日趋合理,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807515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217.59%。全市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675055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368.07%;科技支出32911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237.48%;教育支出1056531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203.68%;社会保障支出1331596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187.88%,卫生事业支出401971万元,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487.74%。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面完成了预定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三)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系框架逐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在财政改革上,深化了部门预算改革,2010年同步编制了一般预算、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完善了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政府融资与债务预算,提高了预算编制完整程度,加大了资金统筹安排力度,预算编制更为科学、规范、合理;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改革范围,桃源县、津市市、汉寿县直接支付比例均达到或超过90%;推进了市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城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市城区产业布局调整,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明晰了市区支出责任。在涉财改革上,全市顺利实施了成品油税费改革暨交通体制调整,启动了政法经费保障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化解了农村“普九”债务。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工作展望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措施;强化收入征管,努力培植财源,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资金保障,着力解决改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财政体制;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常德作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加2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77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4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140亿元,年均增加1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54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00亿元。
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5%。全市财政总支出2015年达到35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37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794亿元。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重点:
1、积极培植财源税源。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更宽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财源建设,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栽好“摇钱树”。一是大力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定不移地争取上级投资项目,千方百计配套资金,力争在破解发展瓶颈、改善发展环境取得突破。二是大力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引进3-5家股份制银行,组建3-5家投资公司,发展3-5家担保公司,扶持3-5家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上市,在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和数量的基础上,组建村镇银行,在条件成熟后组建市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有国有投融资公司,努力做大做强。三是大力支持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制订三产业激励政策,鼓励市江北城区大力发展先导型、示范型、规模型三产业。建设常德中心商务区和中心金融区,提升辐射能力。提升餐饮、洗浴、特色商品街等传统服务业,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三产业,以三产业的繁荣促进市城区的繁荣,以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四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加大对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加快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建设,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积极兑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真招商、真投资、真创业,大力支持向上争项目、对外引项目、全面上项目,进一步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五是激励和推动全民创业。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必要环节,一个区域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是衡量与检验该区域经济政策的灵活度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晴雨表。
2、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创新,不断适应财政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一是积极跟进财政体制改革。积极跟踪上级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调整信息,使公共财政更好的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跟进“省管县”财政体制调整,进一步理顺市县财政关系,为市县财政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改革。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是一种必然趋势,“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预算改革,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细化,预算信息得到充分反映;预算审查的民主化和程序化,体现公共参与和立法民意机关的审查批准;预算执行监督的科学化、广泛化,让更多的财政预算“晒”在阳光下,坚持不懈的管好人民的“钱袋子”。三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积极跟进预算管理改革的动向,在县市区初步建立,在市本级全面建立由一般预算、基金预算、采购预算、债务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逐步形成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四是积极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市县两级财政都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全面形成功能齐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把收入和支出全部赶进财政笼子,全面强化政府对收入的调控功能和财政对资金的监管功能。同时,以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为基础,积极试点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五是积极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及事业单位使用经营性收入进行采购的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部门预算,对应编未编预算及随意变更预算的采购项目,不办理采购手续,不支付采购资金;实行政府采购论证制度、招标确定采购代理人制度、代理费用财政支付制度,促进政府采购实用实效、公平公正;搞好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全面推进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建设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建立起以管理、采购和决策支持三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化平台。与此同时,按照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交通体制、文化体制、农村一事一议奖补等项改革,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3、积极支持民生民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财政支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民生福祉。一是继续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按要求配套资金,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的投入,建立起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村有卫生室、社区有服务中心、乡有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及免疫计划,加强以市二医院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基地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继续推进改制企业社区解困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继续从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城市低保、特困救助、社区运转、专项财力等方面对市驻县市区改制企业社区进行解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改制企业社区。三是继续改善民生福祉。全额预算资金,积极兑现城乡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逐步提高标准,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利用国家政策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路子,加快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确保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县级整体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老有所养的新途径;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着力点,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总结教育系统绩效工资改革经验,稳妥推进全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在规范中提高事业单位工资保障水平;督促县市区兑现公务员工资改革政策,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待遇水平。
4、积极构建防范体系。完善举债机制、管债机制和偿债机制,规范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要建立债务台账,全面清理市县乡三级政府债务,建立起分性质、分成因、分对象的债务台账;要建立管债机制,切实加强政府举债管理,规范举债行为,严禁不合理新增债务;要建立偿债机制,市本级和县市区都要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偿债准备金,同时,加大欠款、往来的清收力度,缓解财政还款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