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访问惠州市常德商会!

乡愁就是一碗常德米粉——肖红

 二维码 209


乡愁就是一碗常德米粉

           文/肖红


回常德,乡情浓郁,最浓不过常德米粉。这种圆滑细长的米粉,小时候不用调料,滴几滴酱油,都是佳肴;是思乡时的念物,色郁味浓,滑润爽口,总让游子津津乐道。

常德米粉是常德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士民皆喜,雅俗皆宜。其的主要原料是大米,早籼米经过十几小时水浸,打浆,加热定型特殊工艺制成洁白、混圆、细长且有弹性的粉条,其“三漂三熟”工艺是制作常德米粉的真谛:即大米要浸漂,磨浆搅拌成砣后要蒸熟;榨粉机榨出的粉条要清漂,还要及时在铁锅中煮熟;食前下锅要洗漂,并用漏勺在滚开的沸水里烫熟,除此之外,还得益于水质优良清澈。此时的米粉加上鲜美味浓的调料后即可食用。

常德米粉的诞生可追溯到清朝雍正时期。当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新疆维吾尔人多支迁入常德定居,回民本来喜欢吃牛肉面,但当地以大米为主食,找不到面条,定居此地的回民便以当地原有的米粉充当面条的替代品,创造了最早的牛肉粉。又说是清同治年滇南回民首领、湖南提督马如龙,引进家乡云南过桥米粉而创立。当时的牛肉粉口味清淡。后来,常德人逐渐接受并加以改进,使其口味变辣变咸,并加入其它香料,于是就有了今天常德牛肉粉的样子。

常德牛肉粉的浇头(常德人叫码子)制作讲究,配方复杂,光配料就有山楂、枙子、良姜、枳壳、白芷、白叩、八角、五加皮、毛桃、沙仁、草果、桂枝、花椒和各种香料等十八种之多,辣椒粉适量。米粉码子又分汉、回两大类:汉族码孑主要有肉丝、红绕、三鲜、菌油、酱汁、蹄花、排骨等10多种。回族码子更为丰富,主要有牛肉、牛杂、炖牛肉、牛排、牛筋、红烧牛肉等10多种。制作码子的方式,有煨码和炒码两种。炒码就是点粉时候用锅单独炒出来的配菜,这样的码子,新鲜入味,口味重一点,偏辣,好象所有的常德菜都可以做这种码子,比如土匪猪肝,比如小炒肉,比如爆炒肥肠......煨码,就是用动物肉骨熬制出来的原料,原汁原味,更体现食材的本味。比如原汁肉丝,红烧牛肉,红烧猪脚......米粉烫好装碗后,调以各种佐料,再盖上码子,餐食时,味美可口,独具风味。

常德米粉以津市牛肉粉最具代表,其最有名的当数刘聋子牛肉粉馆。刘聋子牛肉米粉具有辣、热、香、鲜的特点,是第二代常德米粉口味的代表。常德牛肉粉最初在常德兴起,基本由回民打理,简单直接炮制牛肉,口味粗犷,称为“毛汤”,毛胚的毛,这是第一代;抗日战争时常德会战,在常德开店的刘聋子逃难到“偏安一隅”的津市继续生计,在回民做法上升级,融入汉民的香料,口味为之一振。于是生意很快独占鳌头,食客如云,成为津市牛肉粉的代表。这个口味是所谓第二代常德米粉,有人叫它“顶汤”;而第三代口味,据说已公认从津市贺记开始,融入更多麻辣香料,着色红艳,顺应川湘菜口味主流,就是现在大家今天习惯的常德米粉样子,谓之“花汤”。所谓一代毛汤,二代顶汤,三代花汤。又听说第四代口味已经形成,猛记黄牛肉粉是其代表,深受喜爱麻辣,重口味人士喜爱。家乡浓烈口味的本色,再被老家津市、部队炊事班长转业、专注食材的老板做了改良,滋味复杂而浑厚,奇香逼人。常德米粉都用水牛肉,现在猛记牛肉粉用黄牛肉,倒是特别。

对常德米粉的喜爱,《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最为真切,他不仅对常德米粉依依不舍,喜爱有加,“因为一离开湖南,再也吃不到那个粉了,湖南的粉店搬到北京也不行,空气太干燥,表皮收缩得厉害,那个汤怎么做,都没有湖南的好吃。”还为常德米粉写了一首三行情诗,“美好的米粉像少女的胸/但在北京/你只能吃到硅胶。”哈哈,常德米粉真的好七!是最纯朴,最真实的乡愁!


微信公众平台